美丽的容颜、入时的服饰、精心的妆扮,能给人以炫目的美感,但这种外在美毕竟短暂浅显,如天上的云、地上的花,悠忽即逝,总有凋零之时。而气质风采,则逐日增辉,即使容颜褪尽,它仍会风韵犹存,这才是一个人的真正魅力。

现代人的不解之谜

气质,可谓是生命中最美丽动人的风景之一,但它却又令人不可捉摸,就像是一只美丽而狡黠的小松鼠,匆匆掠过,只让我们看到那闪着灵光的皮毛,但我们又不禁要问:那究竟是什么?

初冬的一个傍晚,临街的一家咖啡屋内,灯光柔和,音乐舒缓。屋外是人来人往的大街,充满着渲闹却又神秘的气息。

经过一个白天的忙碌后,此刻,你和一位最亲密的朋友来到咖啡屋,选择了一处不引人注目的安静角落,怡然自得地品尝着咖啡,讲述着各自生活中有趣的一个个小故事。

初冬的夜空,

静溢的咖啡屋;

梦幻般的音乐,

香浓的咖啡;

亲密的朋友,

坦诚愉快的聆听与倾诉;

……享受着这一切,你似乎已经忘记了自身的存在。

这时,咖啡屋门口悄然闪现一个身影,映入你的眼帘,款款大方地落坐在与你相距不远的地方。

顷刻间,你与友人轻声交谈戛然而止。

而你所有飘飞的思绪却如被一个巨大的磁场而吸引着,凝聚成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得体的穿着,

恰切的举止,

…………

顾盼之中,流露出自信与温柔,浑身透出一种难以言表的魅力,仿佛丰盈的深秋一般灿烂成熟、卓而不群,仿佛这间狭小的咖啡屋因她的到来而陡然生出了巨大的魔力……灯光朦胧,你无法看清她的容貌,但这已经够了。

你已像是被雷电击中,被强烈的闪光震慑,体内的血液逐渐升温、沸腾,同时也伴随着隐隐的刺痛。

“哇,她的气质真是棒极了,可是我……”

你内心的赞叹与遗憾几乎同时浮出水面。

短暂的惊讶和沉默之后,你和朋友改变了话题。

你的兴奋,你的沮丧,开始围绕着“气质”而疯狂舞蹈。

你们关于“气质”轻声但却热烈非凡的交谈使小小的咖啡屋在这个美丽的冬夜溢满了生命的喧哗与骚动……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插曲,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也许你就是临街咖啡屋中的那个“你”,那个“朋友”,那个“身影”……这都无关紧要。事实上,面对面地遭遇“气质”,几乎是每一个追求生命质量的现代人的普遍经验。也许你会在咖啡屋内当即发出感叹,也许你会缄默不语地回家,对着试衣镜左顾右盼……这一切都是因为“气质”!

据调查,“气质”是现代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但具有喜剧意味的是,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词汇也是最让现代人感到困惑感到虚幻的词汇之一。其含义之宽泛,所指之模糊纷乱,几乎已到了荒唐可笑的境地。

“那位小姐气质真好!”

“她其实不漂亮,可挺有气质!”

“那个老板穿得不错,可一点气质都没有!”

“你笑起来时特有气质!”

“那人穿西装远不如穿牛仔装有气质!”

…………

看,有这么多的“气质”!

其实上面那些人就是我们自己,就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如果要将人们谈论的气质的话一一罗列下去,你我都会厌倦的。

是的,关于“气质”,我们已听得太多,说得太多,想得太多,梦寐以求得太多。它令人笑、令人哭,令人得意,令人沮丧,令人恍然,令人费解……但是,世界上只有人类才拥有气质,只有人类才懂得欣赏气质,追求气质,塑造气质……

但气质究竟为何物,却又是一个简单而又奥妙的问题,令人啼笑皆非地横亘在智慧飞速发展的现代人面前。

90年代中期,在南方的一座大城市中,召开了一次规模庞大气氛热烈的“中国气质研讨大会”,两百余位专家到会各抒己见,众多的市民也纷纷在各类媒体上畅述见解,其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旦面对“气质”,博学多才的专家也好,热情洋溢的市民也好,仿佛“泰坦尼克”号巨轮撞上了冰山,喧闹过后,留下平静的海面和一串不解之谜。

一份充满悖论的心理学问卷提供了这样一组答案:63.8%的答卷者认为自己“没有气质”或“气质很差”;26%答卷者认为自己的气质使得他“工作、生活不顺心”或“事业受到损害”。

有趣的是,同样是这些答卷者,当面对“气质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高达97%以上的人回答“不知道”、“不太知道”、“不太清楚”或“说不上来,凭感觉而已”!

气质,无疑是生命中最为美丽动人的风景之一,但我们却往往只能看到它那闪烁着灵光的外表,而其实质却是那样的不可捉摸。

气质,难道真的是现代人的斯芬克斯之谜吗?在心理学家们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之下,人们给气质下定了一个科学的心理学角度的定义:所谓气质是指,人们进行心理活动时或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动态、心理特征。它既表现在情绪产生的快慢,情绪体验的强弱,情绪状态的稳定性以及气质变化的幅度,也表现在行为动作和语言的速度和灵活性上。

既然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已经给了“气质”以严格的科学定义,那么,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还是有许许多多莫衷一是的说法呢?

我们在生活中,听到的关于气质的称号,大多不是什么胆汁质、多血质之类,而是诸如:

“这个人真有气质!”

“这个人有文人气!”

“啊,贵族气质!”

等等。

从这些话来看,他们所说的气质,绝非我们上面分析过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气质,而更接近于我们说到的美学意义上的气质。

从美学角度来定义,那么气质便是指风度,风貌和气度,这可以用“好看”和“不好看”来加以概括和评价。

事实的确如此。

麻烦的是,美学定义却是多么的暖昧不清。

事实上,气质的美学定义,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定义,它仅仅是一个说法,一个有着无数版本投影在每一道目光中的说法。很大程度上,它要受当时当地流行时尚的左右。

比如说,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对于气质的独特理解。

在革命年代,一个词汇经常出现,那就是“英雄气质”。

在五十、六十年代,频繁出现的则是“劳动气质”这个词。

现在是“平民气质”。

这英雄气质、劳动气质、斗争气质、平民气质,其实正是那些时代各自的时代气质。

它们是对它们所处时代的人们的总体气质的概括。

而一个时代的总体气质,与这个时代的时代风尚密切相关。

所以,这些关于气质的定义的出现,跟一个时代的时尚的关系,远比它与心理学的关系更为密切。

比如说,每个人,每个现代人,都有着对气质的个人化的独特理解。

面对同一个形象,你会觉得很糟糕,而另一个人的看法或许恰恰与你相反。

香港影星成龙,个子矮小,长着一个很大的鼻子,有很多女孩子一见他在影片中的形象,就会发出讥笑声,觉得这位巨星真是“难看”,虽然很有趣、很可爱,但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丑的可爱而已,一点都不迷人,更打动不了少女的芳心;而另一些女孩却会为他疯狂,觉得这位巨星真是“帅呆了”,“迷死人”。“瞧,大鼻子多性感!”“小个子多灵活有力,充满男性魅力!”在她们心目中,成龙完全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美男子形象,所有在另一些人眼中看来是缺陷的地方,在她们眼中却成了魅力的独特象征。曾经就有少女因为成龙的一吻而晕倒在地;曾经就有少女,因为无法结识成龙而绝望自杀。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虽然时尚总是日新月异,令人追之不及,不过每一个时代,每一种时尚下,人们对气质仍然会有一个大致相同的认识和评判标准。

绚丽多彩的气质表现

从美学的角度来讲,气质是指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风格和气度,有人说气质是个人风度的灵魂,可见气质在表现个人风度与魅力中的重要作用。

“气质"这个外来词,与常说的“禀性、脾气”比较近似,但又并不完全相同。在生活中,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安静稳定;有的人反应灵敏,有的人反应迟钝;有的人遇事急躁,有的人有条不紊,所有这些差异都是由于气质的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

气质是个人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对于气质可以这样来理解:气质不是推进活动的心理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气质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在各个行业中都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从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气质类型的不同对人们所从事的活动毫无作用。同样一件事,让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来做,有的人喜欢快马加鞭,尽早把它做完,有的人则喜欢慢条斯理、劳逸适度地进行;对同样的不幸,如高考落榜,有的人可能整天闷闷不乐,茶饭不思,甚至终生耿耿于怀,而有的人则可能失望一段时间,就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了,或者重考或者从事别的工作。

面对同样的困难,比如登山,有的人坚忍不拔,不达目的而湿的配合,因此粘液质的人冷酪无情,像冬天。黄胆汁是热与干的配合,故胆汁质的热而躁,像夏天。黑胆汁是冷与干的配合,因此抑郁质的人冷而躁,像秋天。

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吗?

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吗?

一个人能改变自己的气质吗?

古代的人的气质与现代人气质是否一样?

一个地方的人的气质与另一个地方的人的气质有可能一样吗?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他们关心气质,因为他们知道气质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那么,气质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曾有这样一段论述:“在许多儿童中这些气质的原始特征往往在随后的二十多年发展阶段中保持。”

他是针对发现了儿童天生的气质差异以后说这番话的。也就是,出生不久的儿童,他们就已经具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气质了,而这种气质又将长期保持。即,这种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是相当稳定的。

也就是说,由于气质的形成有一个生理上的基础,因而,它们的形成,与他们的出生时的状况,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婴儿刚刚出生,就为什么产生了区别呢?比如说,一个婴儿与另一个婴儿,他们的哭的方式、闹的方式,为什么是不同的?又为什么有的婴儿非常吵闹而有的则比较安静?

这个时候,作为婴儿,他们还没有受外界的种种影响,所以,他们所具有的这些气质的差异,可以说明,气质是有着先天性的因素的,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由于人的神经系统的先天性造成的。

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长期致力于这个方面的研究。他通过对高等动物的实验发现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一些特征。

他对自己得出的研究结果作报告如下:“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能力和耐力的标志是它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在一定的限度以内,高等动物的条件反射和条件刺激物之间保持着强度规律,大脑皮层中发生的兴奋是与刺激物的强度相适应的。兴奋过程强的动物能够忍受强烈的刺激,在刺激过强和过于持久时,难以形成条件反射,已形成的反射也会遭到抑制和破坏。”

抑制过程强的动物能忍受持续内抑制10-15分钟,而对抑制过程弱的动物来说,仅仅15-30秒的内抑制就使它难以忍受,时间稍长会引起神经的病态变化。

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强度之间是不是得当,就是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如果大体相等,那说明它们之间是平衡的;如果不相等,那就是不平衡。

它们之间的不平衡,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兴奋过程相对占优势;一种抑制过程相对占优势。

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转化的速度就是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兴奋与抑制能够迅速地转化,那就说明它是灵活的;反之,就是不灵活的。

而我们通常所知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质汁、粘液质、抑郁质,就是根据神经活动的这些规律来分的。

而别的有关专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气质所作的另外的划分方法,也都是从先天所具有的生理角度出发的。

比如,德国精神病学家与心理学家克雷奇默提出气质的体形划分法。

总而言之,总的来说,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气质,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气质可以改变吗?

那么,既然一个人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是就不可以改变了呢?

要是这样,自认为气质不好的人,岂不是要自卑一辈子了?

其实,气质不仅受先天生理素质的影响,同时它也受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人的气质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巴甫洛夫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把饲养的8只同时出生的小狗,给以不同的生存条件。

他让其中的4只在自由条件下饲养,让它们自由地奔跑、来往,不受到任何拘束。而另外4只呢,则关在笼子里,让它们吃指定的食物,让它们一天到晚得不到活动自由,更不让它们与其它同类来往。

这样过了两年。

两年以后,他发现,被给以充分自由的那4只小狗,已形成了许多条件反射,显示出强型的特征;

而那关在笼子里的四只呢?

它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则明显地表现出被动、防御、恐惧的特点,都是属于弱型的。

由此看来,外在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人的气质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每个人身边都有许多触手可及的例子。

比如,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爸爸是个有活力、有闯劲的人,现在你长大了,他怎么变成了沉默少语、缺少冲动的人。

比如,你姨妈以前是对外界反应迟钝、对生活缺少热爱的人,怎么自从结婚了之后,就变成个反应敏捷,时常忍不住就哈哈大笑的人。

这一切,不都说明了气质是可以改变的吗?

当然,气质的可变性,不能否定了气质的稳定性。一株青草可以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改变颜色、改变形状、大小等等,却不能改变它作为一株青草的特性。青草还是青草,永远不会变成一棵大树。

一个人的气质可以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这变化只是量的变化,不会有质的变化。

这便是气质特性的客观规律。

气质有地域差异吗?

气质具有先天不可逆性和后天的可变性,那么古代人与现代人既不一样,又有些一样的结论自是不言而喻了。但在现代,一个地方的人和另一个地方的人,他们的气质有什么不同吗?或者说,生存在不同地方的人,是否就具有不同的气质?

再具体一点,不同的民族与不同的国家的人,他们的气质是不是有差异,如果有的话,那又是怎么造成的?

其实前面的讨论已经为这个问题的回答作了铺垫。

就我们所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他们的成员总会有一个大体一致的特征,也就是共性。

比如,我们平时常说,我们中国人一向隐忍、勤劳;法国人浪漫、多情;德国人理智,善于抽象思维;犹太人会做生意;美国人自由、奔放……这些我们在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王朔笔下的李慧芳等等,都是典型的隐忍、勤劳的中国人;而日本人的恶劣好斗本性在二战中已暴露无遗;而法国人的浪漫多情,我们则已从法国人本身、法国的小说和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以其细致缠绵的笔触描绘了一种异常深刻的爱情,这种爱情看上去是非常现实,但实质上它有一种更为深入、更有力量的浪漫精神,这种切入骨髓的、异乎寻常的浪漫精神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而美国人的自由、奔放,我们更是有目共睹的,像黛米·摩尔,她银幕上的形象正是她生活中的实际形象,《人鬼情未了》中那自由中见深情、奔放中见温柔的女性形象,曾使许许多多对美国尚不了解或有误解的人对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向往。而走红全球的《泰坦尼克号》里面的男主角迪卡普里奥,他的自由精神、他的奔放性格,不但吸引了贵族少女温丝凯特,也吸引了无数少男少女。而这种自由、这种奔放,在一个落后、专制的非洲君主国里的苦难百姓身上,是很难看到的。那些在剥削者统治下的非洲人民,他们身上的特殊气质表现的是沉静、坚强、百折不回,从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身上,我们便可以看到这样的典型气质。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成员,往往具备一种同一集团成员都具备的共性的气质特征。

这也说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他们的气质是有所不同的。

这正应了那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种不同是怎么形成的呢?

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生命之源,都有其自己的历史源头,在人类诞生之初,自然环境就给他们提供了许多带有严格周期性和强烈对比性的事物和现象,四季的交替、月亮的盈亏、鱼类产卵、鸟类迁涉等等。

人类自身的体质特征也显示出种种不同,比如,年龄的不同、性别的不同、体质的强弱、容貌的美丑、血缘关系结构的不同等等。

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凶残与柔弱、勇敢与怯懦,丰富的想象与思维的迟钝,诸多的区别都在人类等级、阶层、阶级形成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诸如神诋、皇室、贱民等等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得到发展。

就是在这些简单而普通的线索的引导下,人类使自己进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结构中。

在这种结构中,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被形式化和意义化了。人不再是作为一个动物而活着,不再是作为一个简单的生命而活着,而是作为一个概念的现实化身、一个群体的个体显现而活着。

在这种结构中,人也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分子,一个原子,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大生物体的一个分子、原子、组成部分,这个大生物体就是人类。

而大生物体又由许许多多小生物体组成。这一个个的小生物体,就是各种各样的阶层、集团、阶级、民族、国家……

人既是大生物体的一个分子,也是小生物体的一个分子。

作为大生物体的一个分子,他和其他的人没什么不同;而作为一个小生物体的一个分子,他和其他小生物体的分子,则有不同。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结构。在选择线索、突出重点、强调人类潜力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侧重,因而不相同。

如果一种文化使用了隐忍为作为民族发展的主线的话,这个民族的成员就会对羞辱所带来的损害与折磨习以为常。

还正是典型的集团性气质体现。

而如果一个民族选择了勇敢、不妥协作为发展导向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和前一个民族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不同始于最初人类对某些气质的钟爱与对另一些气质的放弃。

人类在开始的时候,就像一个儿童一样,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而后来,则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随着岁月的游移、经历的增多,人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少,这样,人类最初显现出来的特性也就越来越固定化,最终使人类分化成不同的种类,分化成不同的集团、民族、国家。

而最终从属于哪一类人,取决于他的最初的选择。

最初偏爱柔弱的人,最终成为了一个柔弱的人;最初偏爱刚强的人,最终成为了一个刚强的人。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具体情况。但大致上,这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这种最初的选择对以后的发展道路的影响,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不谋而合。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就是说一个民族成员所作所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这个源头与支撑点,就是这个民族最初时候形成、然后慢慢进入这个民族成员血液里和意识深处的东西。

每一个民族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创造着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某种社会网络,人类在这种网络中能够安全、明智地保护自己,能够各自重新编织或摈弃与其它民族共有的历史传统中的某些网络。

这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害怕孤独、向往认同的一种天性。

人不都是害怕孤独的吗?人类不是像蚂蚁、蜜峰这些瘦小的动物那样,是群居动物吗?

所以,人在其所出生、成长的地方,和周围的人一起形成一个固定的集体,是不足为奇的。

而这个集体一旦形成,它和个体的发展就是相铺相成的了。个体依赖集体而存在、发展,集体同样依赖个体而存在、发展。

共性一旦产生,便有了其独立的轨迹。因而,一旦一个个体组成了民族、国家等集体,这个民族或国家也就有了自己独立的轨迹。

而这独立的轨迹,反过来在从属于它的个体身上烙下鲜明的烙印。

很简单,举个例子:A和B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而需要合作办一件事,为了办成这件事,他们两个人共同组建了一个公司。

自然,这个公司作为两个人的合作产物,在公司的组成、公司的方向、公司的决策等等各个方面,都有A、B两个人鲜明的个人印记,都可以从中看出A或者B的个性。

后来,为了公司有一个正规的发展,他们就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这个规章制度在制定之初,也留下了A、B两个鲜明的个性。

比如,由于这两个人都爱睡懒觉,所以,在何时上班这一问题上,两人达成共识,规定他们公司上班的时间是上午10点。这样,他们干了一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责任心的增长,A的工作干劲大为提高,而且生活规律也发生了变化,这时,他已经能够早上8点就起床了。而B则老习惯没变。这个时候,A和B在作息时间这一点上就有了分歧。有了分歧怎么办?为了工作,必须协调。

这样,他们进行了磋商,最后认为,已经制定了的规章制度是不能轻易改的,因为这一条一改,其它的也就可以随便改了,这样就失去了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所以,A只好服从规章制度,仍然10点上班。这样日子一长,他为了适应制度,也就逐渐地回到了原先的老习惯,也就是晚起。

这就是人服从于自己制定的规范的例子。

人作用于文化,文化反作用于人。

这就是作用与反作用。

所以,不同气质的人,形成了不同气质的民族和国家;反过来,不同气质的民族与国家,也产生了不同气质的人。

以上是从外在方面来分析气质与民族、国家的关系。现在,我们再从外在的方面来看看。

外在的方面,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由于其居住的位置、所处环境的气候、水土等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整体风格。又由于这不同的整体风格,反过来影响了它的成员的气质。

这不是从人的心理出发来分析,而是从人的生理出发来分析;这也不是从人的生存状态来分析,而是从人的生存环境来分析。

一个从小体弱多病的人的气质,与一个从小体格强壮的人的气质,一定是不同的。

一个出生于贫困山区的砍柴少年,其气质一定不同于一个出身于大都市优越条件下的中学生。

而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外在条件的不同,而使得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整体风格不同,也是一个事实。

由于长期生活在黄土地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中华民族自足、封闭的生活习惯,也形成了民族成员内敛、沉静、稳重的气质特点。

而长期生活在海边的欧洲人,随着大海的潮涨潮落而对大海的伟大神秘产生了向往之情,久而久之,形成了他们民族对外联系、向外进发的渴望,和民族成员外向、浮躁的气质特点。

还有,生活在崇山峻岭间的狩猎民族与生活在江边的捕渔民族,其民族成员的气质也自然是不同的,前者热烈进取,后者平和宁静;还有,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民族和生活在冰雪地带的民族,其民族成员的气质也是不同的,前者躁动、不安稳,后者冷静、安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位英国心理学家曾亲身经历过一个有趣的事儿。

当时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位英国心理学家有两个姐姐,是一对双胞胎,在她们20岁的时候,她们的气质还非常接近,都开朗活泼、潇洒大方。后来,一个姐姐跟随父母去了印度,而另一个姐姐和他一起留在英国,同他们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短短一年之后,这位未来英国心理学家就发现自己的两个姐姐已有了不同。

又过去二年,这位未来英国心理学家发现两个姐姐的不同之处在增加。

又过去五年,这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发现,这两个姐姐长得虽然还是一模一样,气质已有天壤之别了。

正是这个发现促使他去研究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的气质的影响。

后来,他接触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无数个人士,发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都多少会带有他所属的那个民族、国家、地区的整体烙印。

他曾说:“我要是生活在日本,我还会是我吗?”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曾有过一些引起过轰动的特殊的人。

狼孩就是其中一个。

这个孩子,是人类的孩子,他的相貌、身材都和人的一样,可是,他的气质、脾性,却是狼的。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狼群当中。他是由母狼喂大、养大的。

长期同狼生活在一起,使他由人变成了“狼”。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狂热持续几年,那么几年之后,即使原先他是一个抑郁质的人,现在,他不成为一个胆汁质或多血质的人几乎是不可能了。

反之,如果一个原本是个胆汁质或多血质的人,在一座地牢里独自一人被关了十年,那么,出来之后,他多半已变成了粘液质或抑郁质的人了。

一个人生长的环境能对人的气质的形成产生这样的影响,那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一个人的气质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要强调的是,气质没有优劣之分,所谓气质好与坏,都是相对的说法,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各有利弊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一个民族性格就一定好,另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就一定不好。

再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由于长期的封闭、内倾、沉稳,使得我们的近代饱受欺凌,但不能据此说我们的民族气质不好。

因为,我们的这种气质,恰恰正是人类的美德所在,是应该发扬的,只不过过去由于我们没能好好利用这种美德,而是把它用错了地方,才致使近代至解放前,中华民族一直处于落后挨打的被动境地。

而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我们没有改变自己的民族气质,而恰恰是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所长,避开的所短,才使得国家开始走向和平、繁荣、昌盛。

东西方气质有何差异?

费·雯丽和山口百惠是两位赫赫有名的女电影明星,她们的美丽,曾经征服了全世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说起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影星费·雯丽即使是我们中国人,也会感动不已。《魂断蓝桥》、《乱世佳人》等经典影片曾经风靡全球。而费·雯丽在这些影片中登峰造极的表演,在全世界观众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形象。

费·雯丽在《魂断蓝桥》一片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是西方爱情悲剧的女性典型。在她身上充分体现出西方女性的独特气质:美丽、大胆、奔放、热情、敢爱敢恨,并不失其温柔细腻。

影片开始,男女主人公在躲避空袭时偶然认识,由此一见钟情,彼此都为对方所深深吸引,感情热度迅速升温,短短几天内,两人便爱得死去活来,等到男主人公要赶赴前线之际,两人在匆忙、紧张、热烈的喜剧气氛中几乎是手忙脚乱地结了婚。

面对这样的场景,东方人肯定会大吃一惊!

不能不吃惊。

影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男主人公伫立雨中,耐心而充满深情地等待着女主人公下楼。

此时的女主人公正在干什么呢?她那俏丽的身影,正在楼上的房间内忙得团团转,简直像只乱舞的蝴蝶,一会儿对着试衣镜扯衣服,一会儿摆弄摆弄头发,一会儿又拿起化妆品,口中还在轻呼小叫,令人看了忍俊不禁。要知道,他们认识才不过短短的三天哪!

这就是西方女性典型的气质表现——不顾一切地去爱,哪怕是场冒险也决不后退,生命和青春充满了动感,犹如火热的夏天。因而最终,影片女主人公也能在绝望之中无限美丽地毅然决然地走向死亡。

而《乱世佳人》中的费·雯丽则更能体现出西方女性的独特气质。

赫思嘉聪明、漂亮,性格泼辣、倔强,同时又是个野心勃勃、能干非凡的女子。为追求自身的幸福,她甚至会不择手段。看过那部电影的观众无不为赫思嘉那份美丽绝伦的野性所震慑。

再来看看一位典型的东方女性所塑造的银幕形象。

这位东方女性就是山口百惠。

19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位日本影星。她那极具东方女性气质的形象和表演,给我们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也许是同属东方人的缘故吧,中国的观众对山口百惠总是情有独钟,感到一份格外的亲切与温馨。

《绝唱》、《风雪黄昏》、《血疑》等影视剧曾风靡整个中国。记得电视连续剧《血疑》在中国播放时,几乎造成了万人空巷的盛况。

在这些影片中,山口百惠给观众带来的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美丽、温柔、贤淑、恬静、坚忍和富于牺牲精神,尤为突出的是温柔与坚忍。影片中的女人公总是在默默地奉献爱情、默默地忍受苦难,无怨无悔、坚贞纯洁,外界的一切似乎根本无法扰乱她那含蓄而又坚强的内心世界。

这正是东方女性气质的绝佳体现。

如果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山口百惠的那份美丽,就像是一杯散发着清香的温热而柔和的绿茶,而费·雯丽的美丽就是一杯香浓滚烫的咖啡。

东西方女性气质迥然有别,男性气质当然也不例外。

同是功夫影星,同是银幕上的硬汉形象,美国影星斯瓦辛格火爆、勇猛、强悍、冷峻,言行举止干净利落,光看他那高大的身躯,健美的肌肉,西方男性的阳刚之气一览无余;而中国影星李连杰则是另一个形象了:敏捷、灵活、机智、幽默,在打打杀杀中,在刀光剑影中,无时无刻不流露出一份东方男人特有的温柔与腼腆,缠绵与含蓄,极富人情味。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东西方不同的气质,反之,不同的气质又深刻影响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有人说,西方民族是太阳的民族,东方民族是月亮的民族。

此言一语中的,正道出了东西方人的气质奥秘。

太阳热烈、奔放,但似乎欠缺了一点点柔情;月亮温柔、详和,但似乎又欠缺了一点点阳刚。现代社会,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深入,东方人与西方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对方,同时又被对方所影响。

我们相信,未来的东方与西方,不会再对彼此感到神秘,同为人类,东方人与西方人感受到的将是共同的爱与理解,还有一份独特气质的美丽。

男人和女人有哪些气质的不同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概念,在许多人看来是有意义的、有吸引力的。大多数人对什么是“男性化”、什么是“女性化”都有自己的看法。

性别的差异,许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把人的气质分为两大类,就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他们对这两种气质,都作了种种分类,明确了界限,并要求男人具有他们说的男性气质,女人具有他们说的女性气质。

那么,什么才是男性气质,什么才是女性气质呢?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设计了一种测验。你可以根据这种测念的结果,来断定你是一个具有:

男性气质的人,

女性气质的人,

双性气质,即两种气质都有的人。

以下是他的测验设计,它包括60个形容词或词组,要求被试者指出每一个词对自己的适合度,从1分到6分来进行评估。

1.自信

2.柔顺

3.乐于助人

4.维护自己的信念

5.快乐

6.忧郁

7.有主见

8.害羞

9.谨慎

10.活跃

11.含情脉脉

12.夸耀

13.武断

14.奉承

15.快活

16.个性极强

17.忠诚

18.无预见

19.坚强

20.女人味十足

21.可靠

22.有分析力

23.有同情心

24.妒嫉

25.有领导才能

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

27.诚实

28.敢于冒险

29.好学

30.不够坦率

31.当机立断

32.有怜悯心

⒔王祖珮 编著提醒:《气质改变人生》最新章节气质与你的爱情免费无弹窗阅读将第一时间在兔_九三更新,记住域名tu93.org⒔(请来兔_九三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

33.诚挚

34.容易满足

35.渴望抚慰受到伤害的感情

36.自负

37.支配

38.和蔼可亲

39.惹人喜爱

40.男子汉味十足

41.热情

42.严肃

43.愿意表明立场

44.温柔

45.友好

46.攻击性强

47.轻信

48、效率低

49、举止像领导

50、天真

51.适应性强

52.利已主义

53.不讲刻薄的话

54.冷漠

55.竞争性强

56.热爱孩子

57.老练

58.雄心勃勃

59.举止文雅

60.因循守旧

记分

1统计你对第1、4、7、10、13、16、19、22、25、28、31、34、37、40、43、46、49、52、55、58项的评估分数,用总分数除以20,就得出你的男性气质分数。

2统计你对第2、5、8、11、14、17、20、23、26、29、32、35、38、41、44、47、53、56、59项的评估分数,用总分数除以20,就可以得出你的女性气质的分数。

3如果你的男性气质分数高于4.9,女性气质分数也高于4.9,那么,你就是属于双性气质的人,亦即你是既有男性气质、又有女性气质的人。

从上面这个测试设计中,我们看到,在这60个形容词中,有20个是传统观念公认为女性气质的;20个是传统观念公认为男性气质的;20个是中性的,也就是没有性别限定的。

当你做完这个测验,你会得到两个分数:一个是男性气质分数,一个是女性气质分数。

而在这两个分数当中,你又可以推出第三个分数:双性气质分数。

但问题是:区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乃至于双性气质,有无必要?真有所谓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乃至于双性气质吗?

真的可以说,这种气质是男性的,那种气质是女性的,而另一种是中性的吗?

男性女性,真的有气质之分吗?一点不感情用事、一点不受影响、富有支配性、很喜好数学科学、非紧要关头从来不会激动、很主动、富于竞争性、擅长业务、谙于处世、富有冒险精神、决策果断、行动中经常以主将自居、很有自信心、毫不在乎所受的攻击、雄心勃勃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一般人会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这个人当然是男人。

的确,一般人对男人气质的看法,就是以上这些特征。

而事实上,以上的个性特征,是从一个女人身上看到而把它们记录下来的。这个女人,千真万确是个女性,且没有做过变性手术。

与此相反,一个很文雅、温柔、圆通、机敏、对感情上的事很敏感、整洁、虔诚、有强烈的安全需要、非常喜爱艺术与文学、易于表露柔情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一般人会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这个人当然是女人。

而事实上,以上的个性特征,是从一个男人身上看到,而把它们记录下来的。这个男人,也的的确确是个男性,且没有做过变性手术。

事实上,存在于男女之间的种种差别,同性别并无直接的联系,就像绘画能力与出生状态毫无联系一样。其它的差别也表明气质同性别并没有普遍的或必要的联系,正像学识与宗教信仰的不同并无联系一样。

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给两性分配了不同的角色,要他们按步就班的去扮演好分配给他们的角色。人从一降生就带有不同的行为倾向,在整部人生的戏剧中扮演求爱、结婚、为人父母等等角色。

这些角色,往往形成固定的模式,并被看作是与生俱来的。

因此,有些气质适合于一种性别,有些则适合于另一性别。

所有的人,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人,都把女人看作是应该是女人的那种人,都把女人看作是柔弱、顺从的一种角色。

人总是这样,分明是在扮演角色,演着演着,却把自己给忘了,自己最后就融入到角色当中去了。

自我消失了,角色成了他本人。

女人、男人,这不过是角色而已。

可是,所有的女人、所有的男人,都已经在角色中不能自拔,成了规定中的“男人”和“女人”。

其实不是这样的!

原来的你,可能是另一个样子的!

你是个女人,但你不一定要温柔、不一定要顺从、不一定要感情脆弱、不一定要生儿育女。

你以为你要做的,只是后来人为的规定,只是角色安排的需要而已。

一个孩子一旦出生,如果他是个男性,他就被教育、制度、习俗、观念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规定着要按着一个“男人”的规定、一个“男人”的道路去成长、去走他的人生路;如果她是个女性,她同样被教育、制度、习俗、观念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规定着要按着一个“女人”的规定、一个“女人”的道路去成长、去走她的人生路。

他们可不可以走另一条道路?

一个男孩可不可以走通常为一个女人所走的路?

一个女孩,可不可以走通常为一个男人所走的路?有一个叫做M.米德的美国人类学家,对世界各地的一些原始部落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她发现了一些意味深长的结果。

菲律宾的一个部落的男人常常喋喋不休,而女人则沉默少语,跟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男人和女人在语言方面的特征刚好相反;马努斯岛民中热衷于哄孩子的不是女人而是男人;托达人认为一切家务劳动都是神圣无比的,因此妇女不能染指,阿拉佩达人坚持认为女人要比男人的头硬得多。

母系社会会过去,男权社会同样会结束。

一个让人自由成长的社会,必定会到来。

在这个社会里,人依着他的本性去做事,不会因为他是男性、或她是女性而受到束缚与压抑。

当然,以上的说法否认的只是那种先入为主的男权或女权观念,否认的是不尽符合事实的男女不平等思想,否认的是不从科学的、生理的、自然的前提出发而是从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信条出发确立的男性规范和女性规范,而并不是否认存在于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天然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不能因为各种女权思想或是男权思想的支配而加以否认。

可能我们常常能够听到这样的对话:大男子主义者:“她肯定要哭了,因为她这么容易动感情。女人就是比男人容易动感情。”

女权主义者:“你怎么能这么说?女人不比男人更容易动感情。不!”

大男子主义者:“就是那样。我坚决认为女人容易比男人动感情。”

女权主义者:“不,不是那样,她们不是那样。”

像这样有关男女气质差异的争论是常常有的,在现在这个已越来越宽容的社会里,几乎是每天都有。可是,这样的争论又总是显得很无聊,因为它永远不会有什么结果。

实际上,有成效的方法,应该是认清他们所争论的“动感情”是什么意思?然后想想“女人是否比男人易动感情”这一点能不能从科学上加以检验,也即人们可以收集男性和女性的有关实际数据,以检查这种说法到底是不是成立。

毫无疑问,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生理上的差别是一目了然的。既然有这种生理上的差别,那么,自然也就有气质上的不同。

前面曾经提到过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体型与气质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沉静、冷漠、孤僻、神经质、不喜欢与人交往的人,多为瘦长型的人;活泼、开朗、乐观、亲切、温柔、直率、爱社交的人,多为矮胖型的人;认真、仔细、固执、有韧性、思考和理解比较迟钝、情绪稳定而且具有爆发性的人,则多为强壮型的人。

这种气质的体形说,受到了许多精神病医生与心理学者的认可,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而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又引伸出一种“体型气质说”:人的气质类型,可分三种,即内脏紧张型、身体紧张型、头脑紧张型。

内脏紧张型的人,行为随和、好交际、图舒服、好美食、好睡觉、会找轻松的事;身体紧张型的人,精力充沛、大胆直率、冲动好斗、武断、过于自信;头脑紧张的人,内心丰富、善于自制、思考周密、倾向于智力活动、不爱交际、敏感、反应迅速、睡眠差、容易疲劳、爱好艺术。

总的来说,这些科学家的努力可以证明这么一个观点,人的气质,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既然如此,由于女人与男人,他们之间的生理差别比瘦与胖、高与矮的差别更为显著,他们之间的气质差异,自然也是很大的。

例如,在儿童当中,男孩比女孩更具攻击性,这是为什么呢?

是不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男女之间是存在着差异性的,而这个差异是十分显著的呢?

同时,这又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男性比所有的女性都具攻击性呢?

上面已经指出过,这种强行分出男女差异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有问题的,但是,现在需要冷静下来,从科学的、生理学的角度来详加分析。为了这个目的,姑且使用这种分法。

因此,要是在幼儿园发现一个具攻击性的女孩,大可不必惊讶。其实,很富有攻击性的女孩,可能还不止一个哩!

但是,从总体来看,如果算得出一个平均数的话,那么我们还是可以发现,的确是男孩子比女孩更具攻击性。

这种攻击性,可以是体力上的、可以是语言上的,也可以是幻想中的。

男性比女性更有攻击性,这是男性与女性在气质上的差异性的明显体现。除此以外,还有其它的体现。

比如支配。

研究表明,就像攻击性一样,就支配欲来说,男性也比女性要强。

支配行为是人的地位的一种重要反映。有支配作用的人比从属的人具有较高的地位。男人的支配欲强于女性,这说明,在地位上来说,男人天生有一种凌驾于女性之上的气势。

关于性别造成的气质差异,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活动水平,也就是平时在生活中的活跃程度。

一般人都认为,男孩的活动水平要比女孩强。但也有人发现,在某些时候,女性的活动水平强于男性。

有一项调查显示,大约80%到85%的多动症儿童是男孩,而女孩只占15%到20%。

这种性别差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性别造成的气质差异,明显的,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易影响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承认,女人比男人更富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更容易被说服,更易受暗示,也更易从众。

这说明,妇女的情绪相对男性,更不稳定;女人的情感相对男性,更脆弱。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女人明明已经决定这么去做了,可是,在听了别人的一番劝说之后,立即改变了主意。

还可以常常看到,到街上一种式样的服装流行起来,或一种别的时尚流行起来,总是女性更快加入到流行的时尚之中。

焦虑

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说,女孩比男孩更胆小、更懦怯。

事实也是如此。

当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走在山间小道上,突然从路边树上窜出一只松鼠的时候,一般地,肯定是女孩尖叫着扑进男孩的怀里,而不会是男孩尖叫着扑进女孩的怀里。当然,这种表现很可能是后天文化影响的结果,但毕竟,就算没有后天影响,也仍有例子表明女孩比男孩胆小。比如,当女孩独自一个呆在黑夜的时候,她肯定会害怕。而男孩则大多不怕黑夜。

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断定男人总是勇敢无畏的,女人总是胆小怯弱的,这未免太武断了。

好交际

女性比男性好交际吗?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一个试验:他们给婴儿看不同的画面,一些是人的脸面,一些是几何图形,意图是如果女婴儿花更多时间注意人脸图,就表示她们对社会刺激更感兴趣。

结果表明,认为女孩比男孩更爱交际的说法没有根据。

由上述的种种分析可见,男人与女人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导致气质上也产生一定的差异,这是客观事实。但是,这种气质上的差异,比起男人和女人在许多方面的共性来,则共性比差异性更为显著。不应否认男女有着气质上的性别差异,但我们更强调男女之间作为人的共性。

我们最好不要对男人和女人规定由性别造成的种种模式,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就认为男人应该怎么怎么样、女人应该怎么怎么样,尤其是不能武断地规定女人应该怎么怎么样。

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一点:人与人是平等的,人生来是自由的。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男性气质的人,女性气质的人,还是两种气质都具备的人。!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或者来:t#u#9#3#.b#i#z

章节目录

气质改变人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兔九三只为原作者王祖珮 编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祖珮 编著并收藏气质改变人生最新章节气质与你的爱情